晨晨的“破茧”之路:从墙角的沉默到校园的欢笑
-
四岁半的晨晨第一次走进干预中心时,总是低着头,安静地贴在墙角。无论老师怎么温柔呼唤,他都像没听见一样,不抬头、不回应,眼睛里没有丝毫波澜。爷爷牵着他的手,脸上写满了无奈与心酸,爷爷曾经认为这样的状态会伴随孩子终身
刚入学的日子里,晨晨的世界依旧封闭。个训课上,他坐不住三分钟就会突然下位或躺地;小组课上,其他小朋友围在一起玩玩具与老师互动,他却独自坐在位置上,对同伴的热情邀请毫无反应。
一年半的时光,像一场温柔的接力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晨晨在个训课上能坐稳了,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升。集体课上,当老师提问时,他会勇敢地举起小手,声音不大却清晰有力;社交小组课上,他开始主动凑到同伴身边,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,还会向老师指出同伴的错误。
为了帮他适应新环境,老师们特意带着他去小学体验,走进喧闹的教室,他起初有些紧张地看着老师,但在同学们热情的招呼下,跟着大家一起上课、做广播体操。
九月的阳光洒满校园,晨晨顺利进入小学。他没有像从前那样躲在大人身后。从墙角那个沉默的小男孩,到如今能主动打招呼、交朋友的小学生,晨晨的每一步成长,都浸透着老师的汗水与家人的期盼。愿这个勇敢 “破茧” 的孩子,在未来的日子里,能被世界温柔以待,一步步走向更明媚、更广阔的明天。